2008年8月16日 星期六

親密產生的迷霧

這篇文章,是從別人的部落格引用來的,非常值得一看。
推薦給大家。

親密產生的迷霧 ■ 楊蓓(作者為台北大學社工系副教授)

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親密感,為什麼?因為親密裡有我們活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和元素──愛與被愛。而人生在追
求一生的美好的同時,愛與被愛的的滿足,是非常重要的酬賞之一。但是我們又常問這是真愛嗎?於是我們抓住各式各樣的線索來肯定這就是愛,也肯定自己被愛。
所以當有人送花,送禮物時,我們認為那就是被愛。我們沒有能力真的去感受,沒有能力去覺察,只能藉著一些外在的事物來告訴自己:我擁有這些,所以我擁有
愛,我也能夠去愛。


在我們追求親密的過程中,也因為性的介入,讓我們對於人與人之間真正的感受──愛與被愛,變得很模糊,因為性行
為讓人與人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,自我認同感的變化衍生出控制、嫉妒、背叛、信任等課題。於是自然而然的,我們會問「親密」的追求,到底是真?是假?人在找
尋或者肯定「我是否真的被愛?」,或是「我是否真的愛這個人?」的問題上,費盡心思。


親密,看似一團迷霧的原因,起源於我們很少有機會真正地回頭去疑惑自己,問問自己在逃避什麼?於是,所有的外顯行為成為衡量親密的標準。親密,成為緊抓不放的桎梏,而不是真摯的分享和自在的對待。事實上,人在自以為是的親密中逃避真誠的面對和自我真心的慈悲。


為什麼真誠的面對是這麼的困難?因為,人,在面對自己的時候,都逃得駕輕就熟,更何況是面對另一個人。然而,我
們逃到哪兒去呢?逃到各種角色扮演當中,只要把角色扮演好,其中有沒有真實的人味,就顯得不重要了。所以,角色也常常是一種面具。夫妻、父母、師生……等
等都是角色,角色讓我們維繫住所有的社會關係,但其中是否有親近的滿足感呢?這是很值得我們去細問自己的。這也是我們進入中年時常會自己問自己的。


中年,充滿生命疑問


當我們的生命進入充滿成熟的階段,人生角色開始增加,可能要結婚、工作、養小孩、奉養父母等等;很多人是在這樣
的狀態下出現疑惑的,因為感受到苦。
由於,種種角色積壓下來所產生的壓力,讓我們的體力、心力各方面都負荷不了時,那種苦的感覺,一方面讓我們透不過氣
來,一方面我們會開始問自己:「我做這些事情到底為了什麼?」
很多人也在這樣的壓力下,開始回頭想自己,回頭看自己。


可是,我們才想著、看著沒有多久,便進入了中年,所以有的人會說中年危機最可怕。如果以成人發展的理論而言,不
管男性或女性,會出現「我為什麼要這麼做?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?」的疑問,大概是在三十五歲左右,因為三十五歲時所承受的壓力是在高峰狀態,所以疑問便
開始冒出來。


當心中疑問冒出來時,有些人會發現這些好像都不是他真正要的,那時,虛假的感覺就會浮出。


其實,就算我們體會到了這些現象的虛假,還會面臨一個疑問:「我到底要給這些事物怎樣的定位?虛假的現象難道就
要全盤否定嗎?
」所以,三十五歲,這個中年前期是在問:「我這樣做,到底是要肯定它呢?還是要否定它?」而事實上,想要肯定的是自己的付出是否有價值,是
否被人所認可,更進一步,想要確認努力付出是否真的換取到了「愛」與「被愛」。


然而,這個過程中,無法確認的主客觀因素還真多,於是這樣的自我懷疑有時就又回到了以外顯事物來肯定自我的模式
裡。
例如某個人事業有成或是家庭幸福,比較容易回頭來肯定自己曾付出的。因為人比較容易從看得見的成果來肯定自己。這是一個舊有的模式,我們還是從過往那
種不停地追求成果,順應整個社會所加諸在我們身上種種的規則裡,來幫助我們給自己一個定位,大多數人仍然會在這樣子的一個框架裡頭
,一路到老年。由某個層
面來看,這樣的追求即使心中有些「虛」的感覺,也就差強人意的渡過一生,所以,即使「虛假」也無妨,因為,人生,畢竟是由自己來定義和解讀的。


但是,中年的這些疑問,其實也是追尋生命意義的轉折點,如果這些疑問促使我們去落實自己的定位和意義時,虛假才
會浮出檯面,逃避才會成為議題,放下也才有可能。
所以,當逃避成為議題的時候,人,開始與自己靠近,用自己的柔軟去面對在外遊蕩已久的心,虛假不再可惡,
真實不再可怕,讓自己的心,有回家的感覺,那是一個領略到愛自己的過程。


跳不開視框,卡住生命


我曾說過那染髮學生的例子,當他披著一頭像怪醫黑傑克那樣子的頭髮,他是活在自己視框裡的,他認為這樣很炫,認
為這是他的真實狀況,可是他看不見他心裡所隱含的矛盾──想要被人家看見,可是又怕被人家看見的矛盾,他帶著這個矛盾,活在矛盾裡面,卻看不見,或逃避去
看這個矛盾。我想我的解讀太直接了當了,逼得他不得不去好好看看自己。


這位學生在兩、三個禮拜中寫完了厚厚一本日記,是一個轉捩點,雖然,我沒有看到他的日記,但可以想像,他是如何
勇敢地去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掙扎與矛盾,他又如何地在自己心裡為這些矛盾和掙扎劃上逗點或句號。在這個過程中,心,必然是痛的,但也是柔軟無比的,因此才
能承受,才能觀照,所以,之後,他才能享有清楚、輕鬆和清爽。


這種情形就像是一隻螞蟻在桌面上爬,牠看不見桌面,以為世界就是這麼大,理所當然的認為這就是世界。如果我不是
一隻螞蟻,而是一隻飛蛾,我可以飛離桌面,看到整個桌面,還可以看到一隻螞蟻在爬。如果我們沒辦法跳開自己的視框,看見自己的視框時,生命就卡在那裡,
時想要放下,簡直就是天方夜譚。然而,在重重的虛假當中,放下,也會隨著視框的大小、深淺而產生許多不同層次的放下,而生命的真實,就在這層層放下的過程
中顯露出來。


現代人愈來愈害怕結婚,也愈來愈不敢生小孩,卻從來沒有停止對親密的渴望,其中的關鍵在於人們都害怕面對真實而
陷落在虛假的追逐中
,因此,現代人的親密就猶如浮萍一般。不必有責任與承諾感,合則聚,不合則散,即便是這樣的關係,人們在付出時,其實並未減少,因為當
「愛」的時候,任誰,都是全力以赴的。
如果這時知道自己的付出,是在這一個「虛假」視框裡的付出,那時付出會變得更有效。因為你知道自己為什麼愛這個人,
為什麼願意為他付出,於是可以不計後果承擔愛的責任。


所以,無私的愛,不是不可能,而是得在過程中學習到如何放下自己的害怕。放下自以為是的期待,放下自以為是的視框,看見自己的真心,看見自己的願意付出,那麼付出成為一種感受,一種以對方為中心,而又休戚與共的感受,親密自然就存在了。


接納,承接與容納


放下,其實,是一種接納,接納自己的矛盾、掙扎、害怕,也接納自己的狹隘、自我中心,尤其,我們把「接納」兩字
拆開來看時,是「承接」和「容納」,所以是一個人以內外一致的心態去承接自己、容納自己。事情、現象可以存在著矛盾、衝突,但在心態上不和自己對立,也不
和這些讓自己過不去的事過不去。心的平和,自在也就出現了
,所以,接納和放下是一體的兩面。


然而,當我們在逃避的過程中,終於面對虛假時,接納是很困難的,其中,可能伴隨著憤怒、懷疑、哀傷、失落,因
為,原有的目標,可能不再具有意義,甚至可能在這過程中受了傷,這種種的情緒反應好像成為我們要跳開視框的絆腳石。事實上,如果我們善於觀照自己,這些情
緒反應正是我們要進一步接納和探索自己視框的素材,就這樣,我們一步一步地靠近自己的真心
,其中,可能來來回回,可能走兩步、退三步,也可能走三步、退兩
步,人生的意義就在這過程中開展出來。


這過程就像桌面上行走的螞蟻,牠覺得這是一片很廣闊的世界,對牠來講,仍然有意義;可是假如我是一隻飛蛾,從我
的視框所看到的世界,原來是一張桌子,也看見螞蟻始終沒有離開桌子;可是這隻飛蛾沒有看見有人在看牠,當人在看這隻飛蛾時,人看到的是這一個空間裡面的飛
蛾,也看見桌面尚在爬得螞蟻,這就是視框的不同所造成不同的認知,而當我們站在後者的視框時,接納了前者的視框,也放下了前者的視框。就像如果螞蟻能飛
了,牠會看見生活中的那個世界原來是這樣子一個小小的地方,牠就會解讀這是不真的;飛蛾如果能站到人的位置來看這個世界,牠就會發現自己原來也是人看到的
一個點而已,所以原來看到的東西就變成不真實,而且不完整了。


所以,在虛假的層次中,如果自己不跳開來,便看不見它的虛假,就會以假亂真。(待續)

 


本文摘錄自《人生雜誌-第271期


引用自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cjjs-tw/article?mid=21619&sc=1#21647

哈哈,大概是自己也快邁入中年了,這種感覺也特別深刻。
以前我都會寫日記,但現在不寫了,可能是在逃避吧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