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看了《每日晴天》,思考著那裡頭難以放手的情感。
像那樣的,我很難想像。
我沒有小孩,我也不是光源氏,
對於那種割愛的心情,我沒有過。
可能我總是避免擁有那種可能終將失去的東西,
也有可能,從某個時刻起,
我就缺失那種情感,就像某種身體的殘缺。
不過我倒是想過,痛失至親好友會是什麼樣的情緒,
不知道為何,這種負面的情緒對我而言,比較容易被創造,
那種心痛輕易就能體會到,即使我生命中並未遭遇重大失去。
我讀了村上春樹的〈螢火蟲〉,和《挪威的森林》主軸有關。
我想那是村上先生年輕時候發生過的事,
那對他應該有很大的影響,否則不會一提再提。
我體認到作家的創作也與他自身經歷密切相關。
那麼那些創作出迥然不同作品的作家呢?
不是親身體驗,究竟能否創造出身歷其境的東西,
還是搭個空中樓閣也辦得到?
如果是我,我能寫些什麼呢?
事非經過不知難。
我雖然勇於嘗試各種事物,
但是有些事還是不要知道比較好,特別是要窺伺別人祕密,
這點我真是徹底得到教訓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